查看原文
其他

为科学奉献一生,一个无聊却浪漫的选择

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21-06-13

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

分享信息,整合资源

交流学术,偶尔风月

遨游于浩瀚宇宙之中,探究人类生命的本质,在恶劣的环境中披荆斩棘,与威胁生命的疾病殊死斗争……这是贯穿科学的本质,是科学家亲手创造的奇迹。科学是有趣的,是浪漫的,是充满神秘感的,科学家是人类走在最前沿的人物。


然而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现实,科学也是无聊的。科学突破并不总如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,如旋风席卷大地一样,不断地突破创新,更多的,其实是无数科学家,在日复一日地走一个无比复杂的迷宫,这是一个漫长而沉闷的旅途,尽管是团队合作,但更多的时候,是一个人在无数个难以入眠的夜晚,孤独地在这条沉闷的路上探索一个出口。每一个惊喜的结果,背后都蕴藏了大量艰苦的数据收集,数不清的重复计算,来来回回的修改讨论,以及垃圾桶里堆积成山的咖啡杯。


有的天文学家,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渺无人烟的大山里,看着亿万年前投向地球的星光,与世隔绝,无法与人沟通,星光带着璀璨的光芒却不带温度,如同记录下的那些冰冷数字,一处理数据就耗时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。历史上,就有天文学家Henrietta Leavitt通过长期观察恒星的亮度,记录下了1777颗恒星的目录。有的生物学家,也许常年在昏暗的灯泡下,与一只只混合着粪便味道的小白鼠打交道,最终的结果却难以预期。例如George Ungar通过电击4000只小鼠来训练他们恐惧黑暗,训练并解剖17,000条金鱼来研究脑科学,最终结果却不尽如意。有的化学家,每天小心翼翼地与各类剧毒易燃易爆试剂接触,在生活的旅途上走钢索,例如诺贝尔一家的遭遇,是人尽皆知的。相信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研究一筹莫展,想要放弃这个职业的时候,然而很快,又重新验证“真香定律”。


Le Verrier是一名广为人们喜爱的天文学家。19世纪中叶,天文学家们发现,天王星有个确定的运行轨道,但这个轨道无法用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影响来解释。似乎存在一个新的,看不见的引力在影响它的运行,这个引力究竟来自哪里?



经过一整年单调的数学计算,Le Verrier利用有关天王星的18次测资料,运用万有引力定律,通过求解33个方程,于1846年8月31日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,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。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,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个天文学家,请求帮助观测。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,但是却引起了柏林天文台副台长、天文学家J.G.伽勒的注意。1846年9月18日伽勒收到Le Verrier信的当天晚上,就观测搜寻,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Le Verrier预言的位置52'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。当时人们把这颗星称为Le Verrier星,而后来由Le Verrier建议称为海王星。


这一发现令当时籍籍无名的Le Verrier赢得了赞誉,也令他过去无数枯燥的计算工作一下子熠熠生辉。就像一个在沙漠中,艰难跋涉,为人类寻找泉眼的人,突然找到了一缕清泉,这一瞬间的成就感,足以掩盖长途跋涉的艰辛,我想,这也是科学的有趣与浪漫之处,一种长期绝望痛苦之后的狂喜,正如佛语所言,无佛无魔,前期累计的无聊艰苦的旅程,都成了最后那一举的突破的铺路石,投入的艰苦越多,收获的成就感也就越高。



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,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的榜样,因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——镭,而广为人知。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的,“我在一个带有沥青地板和玻璃屋顶但无法挡雨的木棚里工作,重复着搬运容器,转移液体……几个小时的连续搅拌这样的过程,经过整整四年的努力,将一吨矿石变成了100毫克的氯化镭。”然而,在最后,居里夫人是这样总结评价自己的工作的,“我们(与其丈夫)感到非常高兴,我们实现了梦想,工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完整。”


现当代,有材料学家游雨蒙教授为实验四个月洗了三千多个瓶子;有古生物学家邢立达教授曾卖掉房子买琥珀做研究,因为研究需要,他一年300多天都与家人分离在野外做考察,有时候白天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后晚上还得处理数据写报告;……然而,艰难之后转身,依然在科学的道路上义无反顾。(注:以上两位皆为知社“新锐科技人物”。)


笔者曾采访古生物学家毕顺东教授,他也告诉我们,古生物是一门寂寞而又优雅的学科,只有享受野外,享受孤独,享受科研的人,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。


科学家是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职业,他们打破了我们对于无聊所能认识的最高界限,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,将人类的理性之光推向更高的高度,让人类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,并得到更加便利与美好的生活。


在探索的道路上,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仆后继,从青葱少年,到耄耋老人,都在为这个孤独而伟大的英雄事业贡献心力,这是一条冗长没有尽头的枯燥单行道,也是一条浪漫而伟大的人类梦想之途。




后记:青年学者作为科研的中坚力量,正走在“科研迷宫”的探索期为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,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,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,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,知社推出“新锐科技人物”评选活动,现已进行至第四届,欢迎大家参与传播,敬请关注明日推文。


扩展阅读

 

科技新锐, 闪耀中国: 2018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

有用与无用:推动人类发展的究竟是什么?

阿尔法狗60连胜横扫, 人类最后一次赢棋已成历史

ACS三主编谈科技写作:论文是画出来的

科学不仅仅是计算,也关乎那些埋头计算的人

本文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

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